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加强作风建设,以作风建设新成效为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作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作风建设具有政治引领作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领导体现在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科学把握上,体现在广大党员干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锋模范作用上。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对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能力素质、作风形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央八项规定有力推动了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全面革新,有力促进了党员干部担当作为,以担当带动担当,以作为促进作为。作风建设具有政治保障作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部署落地。中国式现代化能否获得成功,关键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始终加强自身建设,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深入推进作风建设,与时俱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只有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进一步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劈波斩浪、行稳致远。作风建设具有政治规范作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凝聚。党的力量来源于党的组织、党的纪律和党的优良作风。作风建设能够促进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层重塑,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带动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更加团结在一起,汇聚起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纠治不良风气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强作风建设重在解决突出问题。要着力解决政治生态与现代化要求不适应问题。政治生态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近年来腐败发生的情况来看,政治生态恶化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重要根源。有的年轻干部“前脚刚踏上仕途,后脚就步入歧途”,甚至出现严重的作风问题、腐败问题。原因之一就是政治生态的恶化,不良生态和腐败现象相互影响,让政治生态失去自我修复和自我纠偏能力。要着力解决干部素质与现代化要求不适应问题。当前干部队伍总体素质、业务能力等得到大幅提升,但能力不足、本领恐慌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有的领导干部仍采取传统思维方式,不会运用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习惯于“拍脑袋”决定、“拍桌子”立项,导致决策不民主不科学、执行不顺畅不彻底。有的干部无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工作效率和水平,仍沿用原先工作方式,使工作效能脱离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要着力解决精神面貌与现代化要求不适应问题。随着作风建设不断深入,过去一些党员干部身上的不良风气正在逐步扭转。与此同时,一些干部则采取“躺平”态度对待工作,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混日子,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消极怠工、不愿做事,致使一些原本可以化解的矛盾、解决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坚持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自觉。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筑牢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进一步惩治“四风”问题和腐败问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必须筑牢作风建设的政治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把党性修养作为终身课题,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行为自觉。必须筑牢作风建设的制度基础。建立健全预警、监督、问责机制,下大气力消除监督盲区,以制度执行促进作风建设,确保惩恶扬善的利剑永不蒙尘。推动权力运行流程规范化,划清权力边界,厘清权力清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压缩权力滥用空间。立“明规矩”、破“潜规则”,把纪律规矩立起来、严起来,使各项纪律规矩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防止出现“破窗效应”。必须筑牢作风建设的环境基础。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营造健康生态,促进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激发共产党员崇高理想追求。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让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党员干部有机会、有舞台,做到廉而有为、积极作为。(庄德水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皖公网安备 34082202000141号